核心提示|“取报纸1元,取快递2元,洗碗5元,遛狗5元……”近日,郑州市民杨女士收到一封来自六岁儿子的家务收费明细单。
家里多了个小财迷,天天像掉在了钱眼儿里,这让杨女士头疼不已。
孩子做家务该不该给报酬?该不该培养孩子的理财习惯?不少家长都有相似的困惑。对此,大河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。
抱怨
6岁儿子制作家务收费明细单
杨女士今年35岁,儿子朋朋6岁,刚刚上小学一年级。
前几日,杨女士一进家门就发现儿子朋朋在客厅墙面上贴了一张“朋朋家务收费表”,上面详细罗列了他自己做各种家务的收费详情:取报纸1元,取快递2元,晾衣服2元,扫地3元,浇花3元,洗碗5元,拖地5元,遛狗5元……
“一开始没在意,想着孩子闹着玩,没想到当天就开始按照收费表收费了,谁喊他干点活就得先给钱!”杨女士有些生气,为此还训斥了朋朋,没想到朋朋没有认错,还理直气壮地反驳她,称“劳动就该付钱呀,不然你为什么要给保姆阿姨钱呢?”
杨女士有些生气,便和朋朋爸爸商量如何处理,没想到爸爸却持相反意见,认为儿子很有理财头脑,没做错什么。
采访中,杨女士向记者抱怨:“才上小学一年级,做什么事情都先想到钱,这样长大会成什么样呢?”
究其原因,杨女士猜测说,从朋朋3岁起,为了培养孩子能力和鼓励他做家务,爸爸制定过一个规定,比如帮妈妈洗一次碗可以获得1朵小红花,50朵小红花可以完成一个心愿,像买玩具、去游乐场等。“一开始孩子很抵触,后来就养成了习惯,经常主动帮忙家务积攒小红花。”
走访
大多数家庭都有财迷小孩
为此,大河报记者进行了随机走访。走访中,记者发现,像杨女士一样,因为财迷小孩而烦恼的家长实在是数不胜数。
郑州市民袁先生的孩子小帅今年上6年级,最近一段时间,小帅的书包里总是有新的零食和文具,可小帅并没有向袁先生伸手要钱。
原来,袁先生家附近有家美味的煎饼店,小帅每天早上帮同学们带煎饼,每份煎饼收1元代买费。“一天几块钱,一个月竟然挣了一两百!”袁先生很生气,严令禁止了小帅的代买行为,但面对孩子的质疑,他却不知该如何解释。
不仅如此,孟女士遇到的情况更糟糕。“在学校里帮同学写作业,一次收费5元;孩子是班干部,统计每月迟到,居然有同学为了划掉一次名字,交费10元。”孟女士说,还是班主任先发现了,当她看到“罪证”时,简直惊呆了。
“这已经不是挣钱做生意的问题,这是行贿吧?!孩子才上小学,也不知道是跟谁学的!”面对孩子的行为,孟女士心里五味杂陈。
说法
做生意的行为更多是模仿
对于孩子做生意,不少家长坦言很茫然,并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。
袁先生就是其中一员。“不知道为什么儿子会那样做,我们家人也没教过他,也不知道他是和谁学的。”他告诉记者,知道儿子收费代买煎饼后,他和妻子严格控制孩子早晨出门上学的时间,就是为了防止他再去代买。
而孟女士则很自责。“家里是做生意的,孩子从小跟着在店里长大,虽然没有教过他做生意,却也没有时间教育他。看得多了慢慢受了影响,但没想到他居然为了赚钱学坏了!”孟女士说,孩子的行为让她始料未及,为此还曾带孩子求助过教育专家。
那么,小小年纪的孩子为何会学会做生意呢?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宋珂珂表示,在日常案例中,关于孩子花钱和挣钱的咨询占比不低。究其原因,她表示,大多数孩子是出于好奇心理,他们的行为更多是一种模仿,模仿家长、亲戚或者看到的电视电影等,他们并不是真正为了牟利;同时,也有部分孩子是因为生活中的耳濡目染,这部分孩子多出身于经商家庭,比如孟女士家的孩子,常年待在商业环境中,商业行为就会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,如果家长不加以引导,孩子就会认为金钱往来是理所应当,而不会对其进行分辨。
分析
对“做生意”感兴趣是孩子财商的天然需求
“除了模仿,孩子为什么对做生意感兴趣?其实,这是孩子财商的天然需求。”郑州某高校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学教授王教授表示,近几年,对于少儿财商的研究越来越多,也越来越被家长重视。
他介绍说,研究表明,少儿财商是青少年儿童与生俱来对价钱的识别和认知能力,一般来说,儿童从10岁开始,对金钱和理财等兴趣进入“兴奋点”。“财商说的是理财能力,更是一种生存能力,注重财商培养,有利于孩子从小对金钱和财富有正面、积极的认识。”
王教授还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,犹太人重视对孩子的财商教育,尤其是延后享受,简单来说,就是延期满足自己的欲望,以追求未来更大的回报。“犹太人如何教孩子呢?你喜欢玩,就得去赚取你的自由时间,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学业成绩。如果你能找到好工作,赚很多钱,未来,你就有更长的时间和更昂贵的玩具可以玩。但如果颠倒了顺序,会进入恶性循环,玩很短的时间和更努力地工作。”
他介绍说,犹太人在财商教育中,教会孩子如何规划自己的一生,这其实也是现代价值观的一种体现。
建议
面对孩子做生意家长要区别对待
面对孩子“做生意”,选择支持和禁止的家长们几乎各占一半。
选择禁止的家长普遍认为:“小小年纪该好好学习,不该把心思放在挣钱上,更何况孩子年龄小,无法分辨是非,有的还属于不义之财。”
而选择支持的家长们则认为,孩子有经济头脑,没必要大惊小怪,只要不犯错误,也没必要禁止。
为此,宋珂珂分析说,做生意的行为应该区分对待。“如果仅仅是做生意,比如代购煎饼等正常的挣钱行为,从严格意义上说,孩子并没有错,这时,家长不应批评而应耐心引导,让孩子明白挣钱分为很多种,有些钱可以赚,应该在人生的什么阶段赚等。”
同时,她也表示,如果孩子以替写作业,甚至出现类似“行贿受贿”的生意时,家长一定要明令禁止,并帮助孩子分辨是非,明白什么是不义之财。
此外,王教授也建议:“孩子的价值观、财商都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建立并逐步完善的,所以,在孩提时代对财商教育进行必要的引导十分重要。家长应该多和老师进行沟通,利用日常生活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,培养孩子财商,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要让孩子正确的认识金钱,并明白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不能用金钱来衡量。”
支招
财商教育需要慢慢引导
如何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和引导呢?王教授表示,一方面家长应该以身作则,用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,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学会感恩和忧患意识;其次,他建议家长丰富个人关于财商教育的认识,比如多关注一些少儿财商教育的书籍,比如郑渊洁的《小狗钱钱》《德德和嘟嘟》《黄豆豆的服装店》《百万宝贝计划》等。
此外,他还建议,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渗透这一教育理念。比如,让孩子正确认识金钱,从三四岁起,就应让孩子明白,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,其他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;钱是爸妈辛苦工作换来的,不是随便就能得来,所以应该学会节约和储蓄,不再“要什么就必须买什么”,帮助孩子养成存钱和记账的好习惯,学会聪明消费,识别哪些该买,哪些不该买。
“周末带孩子到乡村贫困地区或者孤儿院等地方去,引导他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一部分给需要关注和帮助的小朋友,让他们懂得感恩和慈善等,生活中有很多很好的学习机会,家长应该和孩子一同学习,一同进步。”
新闻延伸
美国:学校开设相关课程;号召孩子从小储蓄,3000余所中小学每年参加“为美国而储蓄计划”;鼓励孩子打工,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。
英国:将储蓄理财作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程。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儿童储蓄账户,约三成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
打工收入存入银行。
以色列:明确孩子物权概念,培养延后享受的观念
和责任感,让孩子知道金钱来之不易,懂得付出和珍惜。
(声明: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,如是转载内容,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。如发现政治性、事实性、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。)
(责任编辑:田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