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主管:河南广播电视台   主办: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
  • 设为首页
  • 河南县域经济网

    城市新闻:


    随机应变解决孩子的三类拖延问题

    首页 > 教育 > 正文

    日期:2023-08-15 15:26:14    来源:中国青年报    
          真正能够积极行动的孩子,内心是自在、富足的,他们会愿意为自己的现在、未来,为自己想要、喜欢、有意义的事情,为成为自己期待成为的人而踏上行动之路。
          拖延,让成年人深受其害,想做的事情不断推后,理想因此无法实现。当了家长以后,自然担心孩子重蹈覆辙,会想尽一切办法帮他们从小养成好习惯。
          网上可以查到很多改变孩子拖延的专业方法:比如,认知时间的价值,时间宝贵、时间的流逝就在眼前,沙漏、时钟就是最好的例证;建立时间敏感性,设置与生活起居、学习玩耍时限相关的闹钟;培养时间管理能力,借助工作清单、打卡、计划表等工具,培养孩子有计划、有规律地生活与学习方式;感知拖延的后果,日常生活中设计奖罚规则,让孩子自己承担拖延所造成的后果、感受由此带来的各种情绪;强化竞争意识以提高时效;以身作则,家长自己做不拖延的榜样,对孩子提出要求时简单直接,不啰嗦,不朝令夕改;相关技能训练,进行目标感训练、计划能力训练、执行力训练、意志力训练等。
          不得不说,上述都是好方法。可是,当家长把它们用在孩子身上时,真的起作用了吗?
          “没什么作用。”
          “收效不大。”
          家长们如是说,家长们很失望。
         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?
          概因“以死方治活人矣”!
          不同的孩子,面对不同事情,表现出拖延行为的原因不同。所以,作为家长,使用的工具与方法也要随机应变。了解造成拖延行为的真正原因,是解决问题的前提。

          类型一:“我就是不想做!”

          符合下述选项3条以上的孩子,他们的“拖延”原因往往是“根本不想做”“不会做”或是“现在不想做”。
          
          说得少做得多,甚至少言寡语;
          想得少,做得多,甚至不善思考;
          做事情坚持有毅力,甚至有时会死磕;
          易冲动,常常用打架解决冲突;
          习惯于坚持自己做事的节奏、方式,甚至表现为固执、“轴”、劝不动;
          话要不然不说,说就简单直接;
          踏实肯干,很少思考或选择捷径。
          
          想帮助这一类型孩子解决拖延问题,首先要尝试帮他们建立“我要做”的意愿。

          现实中,对于孩子“现在不想做”或“根本不想做”的事情,你越是苦口婆心地劝、越是采用更多方法手段,他越是不做。当他不得不答应你去做的时候,就会采用“拖延”战术希望将事情拖到不用做。所以家长不妨先考虑一下,你要求孩子做的事情是必须现在做的吗?如果是,那就应该继续思考如何将你要孩子做的事与他正在做的、想做的事情进行融合,让他产生主动意愿。
          对于孩子不会做的事情,最简单的方法是教他做,他们擅于通过模仿行为完成学习。年龄小的可以手把手教,年龄大的可以演示多遍供模仿。这些孩子擅于以量变积累到质变,可以通过多次重复以达到理解,比如刷题就是很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。
          这些孩子喜欢按步骤行动,家长可以帮助他们列出行动清单,完成一项“打勾”一项。他们也很擅于接收直接的指令,你可以直接告诉他要做什么、不许做什么。同时,他们有难于理解看不见摸不到事物的特征,所以家长在沟通时应该尽量避免各类说教,以及教授复杂或者过于抽象的方法。

          类型二:“我不喜欢做这些。”

          符合下述3条以上选项的孩子,他们的“拖延”原因往往是对要做的事情引不起兴致,或是觉得太简单没有挑战,也可能是事情太难、让他担心做不好会有挫败感,又或是无法将事情完成到他自己满意的程度因而缺乏动力。

          心思细腻,情感丰富;
          热爱一切美的人、物、景;
          时而激情澎湃,时而悲秋伤春;
          温暖有爱心,对朋友、小动物怜爱;
          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,经常因此有情绪起伏;
          善解人意,共情能力强;
          根据喜好做事,甚至会任性、矫情;
          有灵性、有个性,喜欢创意创新,对循规蹈矩不耐烦。
          
          想帮助这样的孩子解决拖延问题,就要帮他们建立“我能做”的信心,并激发他做这件事情的激情。

          如果他喜欢赢的感觉,就调动他的竞争意识来激发他;如果他喜欢被赞美,可以用鼓励来激发他;如果这件事情有一定难度,则可以通过帮助他回忆过去的高光时刻,或者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经历,调动孩子发现“我行”的实际案例和内心感受来激发他。
          当然,家长也要充分考虑这件事情的难度会不会超出孩子能力范围太多了?
          这样的孩子适合通过一次次的成功经验、成就感的累积,对自己“我行”的能力建立信心和抗压力。如果记忆中大多是失败的感受,就会让他们失去对自己的信任,难以产生激情与行动力。
          要不断增强他们对于“我行”的认知,这份认知极其重要。他们在意别人的看法,会不由自主地去比较。如果别人做得到,自己却做不到的话,便容易产生“我不行”的消极感受,从而加重这些孩子的自我否定、表现出进一步的拖延。

          类型三:“我为什么要做呀?”

          符合下述选项3条以上的孩子,他们的“拖延”原因比较多。可能是因为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做、也可能是因为此时还不知道该怎么做、也许是因为关注点不在这件事情上,或许是认为这件事并不重要、甚至根本没必要做等。

          思维敏捷活跃;
          收集知识、信息能力强,并善于归纳总结;
          说话有自己的体系,俗称一套一套的;
          逻辑结构化,善于理性分析事情;
          经常处于思考之中,人小想的事情不少;
          喜欢用道理说服别人,能用嘴说清楚的就不动手;
          喜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。
          
          想帮助这样的孩子解决拖延问题,就先要和他们一起搞清楚做这件事情的动因。

          对于这些孩子来讲,做事情既然要花费时间和精力,那它就必须是有用、有意义的,否则就是在浪费时间。所以,讲清楚这件事情对于孩子现在、未来(尤其是未来)的好处和意义,是推动他们放下拖延、采取行动的关键一步。
          其次,当他们处于思考状态,迟迟没有动手的时候,家长可以引领孩子通过实践尝试,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去完善思考。
          第三,在事情完成后进行复盘和经验总结,也可以有效帮助这些孩子在下次做事前减少拖延的可能。
          一般来说,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,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,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。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,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、负罪感,不断自我否定、贬低,并伴有焦虑症、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表现。
          这个描述让拖延症看上去十分可怕,但我们也要清楚这只是针对成年人的某种心理状况的描述而已。
          对于孩子而言,所谓的拖延现象远远达不到“症”的程度,并且原因也多种多样。有的孩子仅仅是在特定时期、特定事情或特定状态下才会出现拖延现象。而当家长过于关注或重视的时候,反而会真的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、发展成“症”。
          真正能够积极行动的孩子,他的内心是自在、富足的,他会愿意为自己的现在、未来,为自己想要、喜欢、有意义的事情,为成为自己期待成为的人而踏上行动之路。
          路上,拖延也许还在,但将不再是主旋律。

    (声明: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,如是转载内容,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。如发现政治性、事实性、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。)
    责任编辑:刘安瑞 

    下一篇:语言文化五大工程取得标志性成果
    上一篇:村小教师如何求新求变

    关于我们 |本网动态 |人员名单 |版权声明 |广告服务 |联系我们 |法律顾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