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主管:河南广播电视台   主办: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
  • 设为首页
  • 河南县域经济网

    城市新闻:


    灵宝一高:以多元特色教育点亮成才之路

    首页 > 教育 > 正文

    日期:2025-11-28 16:53:22    来源:河南县域经济网    
           河南县域经济网讯(李洪)灵宝一高创建于1937年,建校以来培养了50位清北生和8万多名优秀人才,现有两个校区,76个教学班,学生4200多人,教师374人,是首批省级示范性高中,连续8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、省级文明校园,近年来,先后获批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、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、全民国防教育示范校、全国校园冰雪项目特色学校、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、省五好基层党组织、省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、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基地等,被清华大学、华中科大、四川大学、山东大学、吉林大学、东南大学、武汉大学、湖南大学、中南大学、西北农林等十几所“双一流”名校授予优质生源基地。
           面对新时代对创新人才和多样化成长的要求,学校审时度势,以勇于革新的气魄与脚踏实地的精神,开启了以“多样化、特色化”为核心的转型。从顶层设计的重构,到校园设施的升级;从德育模式的创新,到课程体系的丰富;从评价机制的变革,到教学质量的飞跃……每一步都凝聚着全体师生的智慧与汗水,每一处变化都印记着学校追求卓越、尊重个性的坚定足迹。这段不平凡的探索历程,正是灵宝一高回应时代命题、实现内涵发展的生动写照。
           理念引领,擘画多元发展新蓝图
           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坚持五育并举,落实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使命,提出“创全国文明校园,创建国家级名校”的办学目标和“志向高远、人格健全、基础扎实、特长明显”的育人理念,以“求真、务实”为校风,以“完善自我,追求卓越”为校训,制定“德育为首,质量第一;能力为本,知识奠基;全面发展,培养个性;重在实践,突出创新”的办学模式,办学定位明确,发展思路清晰。
           学校树立大教育观,成功的教育应包含两个层次:第一是看为学生将来的发展作了多少铺垫,不求人人上名校,但求个个成人才。能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、形成优秀的品德,提升生活、求知、创新能力,为将来实现人生价值打下坚实基础。第二是看为社会发展作了多少贡献,是否使教育为人民服务、为经济建设服务,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。不为升学率而教育,不是就学习抓学习、就成绩抓成绩,而是重高考但不唯高考,倡导“赏识每一位学生”的赏识理念、“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”的责任理念。
           学校确立了“尊重差异、多元成才”的宗旨,打破“千校一面、千人一面”的窠臼,从顶层设计上为多样化发展导航,将多元与特色的精神渗透到校园建设、德育、课程、评价等各个环节,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同向同行,共同绘就一幅“百花齐放春满园”的壮丽画卷。
           硬件筑基,打造智慧育人新环境
           校园环境优美,文化底蕴深厚,获批省级绿色学校、省园林单位、省一级食堂。录播教室、多功能厅、多媒体系统、数字广播等一应俱全,学生公寓有卫生间、空调,80多个教室全部安装触控黑板、空调、光纤网络等,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和选课走班需要。图书馆藏图书20万册,期刊杂志3万多册,阅览室800多平方米,分为文史类、哲学类、社科类等6个功能区。投资100多万元建设高标准语文学科教室,教学区、研读区、创作体验区、展示交流区等功能齐全。实验室、仪器室、准备室38个,理化生仪器共1000多种、3万多件,各有分组实验设备150多套,超过国家一类标准,能满足16个班、1000多名学生同时实验。操场占地1.5万平方米,铺设有400米塑胶跑道,标准化足球场,草坪面积7000平方米,灯光球场、健身器材场、羽毛球、乒乓球场30多个,全部铺设塑胶,各类活动场地3万平方米,体育器材超过国家一类标准。
           学校是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示范单位,建有千兆校园网、数字广播、教学资源库、网上阅卷系统,高清数字摄像头400多个,备课组全部配备一体机,教师能熟练应用智慧黑板教学、5G智能化办公、智慧化网络阅卷,与学科网、正确云、高考资源网、教考资源网、虚拟仿真实验室合作,提供优质的备课资源、试题库、培训学习资源。
           为实现多样化教学需求,灵宝一高大力升级基础设施,建设了先进的创新实验室、STEAM中心、艺术工坊、数字化图书馆和多功能体育馆,音乐教室、舞蹈教室、美术教室、书法教室、器乐室、钢琴室、排练厅、多功能厅、社团活动室20多个。这些设施不再是传统教学的附属,而是学生探索兴趣、实践创新的主阵地。智慧校园系统的全面覆盖,更为个性化学习和高效管理提供了强大支撑,让校园的每一处空间都成为激发潜能、滋养特色的沃土。
           德育铸魂,涵养时代新人新风范
           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。学校构建了“大德育”体系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,通过主题班会、社团活动、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,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、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。
           一是坚持课程育人。学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,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,使之进教材、进课堂、进头脑,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同时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,改进思政课教学方法,用喜闻乐见的方式、贴近生活的内容、通俗易懂的故事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、针对性,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,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。
           二是落实全员育人。 学校健全四条德育主线:德育校长、年级校长—德育处、年级—班主任为主线的常规德育工作体系,加强德育日常管理,开展各项德育活动。德育处、年级—学科组为主线的德育渗透体系,保证德育融入课堂教学。团委—学生会—班委、团支部为主线的“三自”管理体系,使学生成为德育主体。学校—家庭—社会三结合德育体系,形成三位一体育人格局,建好家长委员会,举行家长开放日,发挥法治副校长、校外辅导员的作用,凝聚教育合力。
           三是注重活动育人。学校通过思政课、团课、升旗集会等加强爱党爱国、革命传统教育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,提高社会责任感。通过专题讲座、专家报告、演讲比赛等加强励志感恩、理想信念教育。通过两操宣誓、示范性班会、表彰奖励等调动学习热情。通过安全教育月、学雷锋活动月、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”等加强习惯养成教育。通过志愿者活动、研学旅行、劳动实践等拓宽学生视野。学校成立文学、诗歌、舞蹈、声乐、合唱、书法、美术等40多个学生社团,常态化开展主题鲜明、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。如文学创作、文艺走基层、黄河旅游节、歌唱比赛、书法大赛、小发明小制作等。近年来,学校“望远镜”文学社被评为省级优秀文学社,学校被授予全国首批诗歌实验基地学校。“‘音’为梦想志愿服务”获省级优秀案例,“魅力声乐”获三门峡市文明社团,足球、篮球社团多次荣获三门峡市比赛冠军。
           四是实现文化育人。打造红色文化、清廉文化、建筑文化、创建文化、园林文化、传统文化、窗口文化、馆室文化8个文化板块,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思想文化熏陶,人文特色显著。
           五是突出实践育人。开展阳光大课间、体育运动会、各类体育比赛、戏曲进校园、书法进校园,提高体育、艺术教育质量。在校外设立“工生果园”“万合农庄”“广和制衣”3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,在函谷关、高山果园建立研学基地,定期开展苹果栽培、工厂实习等劳动实践。依托三门峡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“考察母亲河”“寺河山远足”“函谷关研学”等社会实践活动。
           在灵宝一高,德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,而是与学生的生命成长、情感体验紧密相连,旨在培养既具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,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海的时代新人。
           课程赋能,构建多元成长“立交桥”
           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。灵宝一高构建了“基础+拓展+探究”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课程体系。在夯实国家基础课程的同时,大力发展学科竞赛、科技创新、人文素养、艺术体育等拓展型课程,并鼓励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探究课程。
           全面执行课程计划。健全五育并举课程平台,开齐开足国家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,建构基础课程、拓展课程、特色课程和个性课程在内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,确保国家课程、地方课程扎实落地,出台《灵宝一高新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》《灵宝一高管理制度》,狠抓课程管理。
           构建多元课程体系。将国家课程、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为特色课程体系,编写《古文赏析》《语文家园》《桃林雅诗》《教科研先锋》《学苑采撷》《硬笔书法》《教育家园》等20多种校本教材,开设“桃林大讲堂”、诗文吟诵、《论语》经典研读、戏曲进校园、书法进课堂等校本课程。将语文学科教学与地域特色融合,开设《道德经》校本课程,做到学有教材、讲有课程、研有社团、考有认证、展有主题,百余名学生能通篇背诵《道德经》,多篇老子文化诗联作品获国家级奖项。
           提高课程管理能力。制定基于模块的个性化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,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指导制度,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形式。制定新课程指导意见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,探索互动式、启发式、探究式和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,要求每位教师上好一门必修课、开好一门选修课、介入一门校本课。开展道德经进课堂、诗词大会、演讲比赛、成语大赛等活动,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,重视对学生理想、心理、学习、生活、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。
           这套课程“立交桥”打破了学科壁垒,满足了不同潜质、不同兴趣学生的发展需求,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奔跑赛道。
           评价革新,激活师生发展内驱力
           评价是“指挥棒”,更是催化剂。为彻底扭转“唯分数、唯升学”的片面导向,学校将评价改革作为关键“指挥棒”,在教师与学生两端同步发力,构建起一套科学、多元的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导向的发展性评价生态。
           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,制定《灵宝一高学分认定和成绩管理制度》《灵宝一高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方案》,建立“一核四层四翼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实施适合学生自主选择和兴趣拓展的课程管理模式、学分管理系统,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含思想品德、学业水平、身心健康、艺术素养、劳动与社会实践等,促进学生专长突出、全面发展。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,更将思想品德、身心健康、艺术素养、劳动实践与社会责任感纳入评价范畴。
           对于教师,建立了“师德为先、能力为重、业绩为基、贡献为要”的多元评价机制。这一机制强调在“更大范围、更全数据”下进行评估:在范围上,综合学生评教、同事互评、家长意见、专家诊断及个人述职等多维度视角;在数据上,依托智慧校园平台,整合教学实绩、科研成果、竞赛辅导、师德表现等关键信息,实现对教师工作的精准“画像”,激发其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           对于学生,推行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的“多把尺子”衡量体系。该体系涵盖思想品德、学业水平、身心健康、艺术素养、劳动与社会实践五个维度,通过课堂观察、社团活动、竞赛参与、志愿服务、体质监测、作品创作等多种途径,记录与评估学生的成长历程。其目的不仅是甄别,更是为了发现与培育,让每一位学生的独特天赋都被看见、被欣赏、被滋养,最终实现个性彰显与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。
           这套“多把尺子”的评价体系,极大地激发了师生自主发展的内驱力,让成长变得更多元、更主动、更充满活力。
           教学提质,铸就多元成才基石
           在师生定位上,学校明确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、课堂的主人,坚持“课堂既学堂”,一切围绕着“学生学”做文章。教师只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、学生学习的组织者、学习情绪的调动者,重点是发挥点拨引导、激励调控、拓展挖掘的作用,围绕学法改进教法,针对“学”字开展教学。
           学校深化教学改革,制定新课程指导意见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,探索互动式、启发式、探究式和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,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,提出 “五为五变”(教师为主导、学生为主体、思维为主攻、训练为主线、能力为目标。教案变学案、讲堂变学堂、客体变主体、传授变促进、作业变检测),根据学法改进教法。特别是贯彻实施“2356”教学模式(“2”指两个五分钟:教师课堂上连续讲课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,每节课要给学生留出至少五分钟自主时间;“3”指三种课型:“新授课、复习课、讲评课”;“5”指每种课型的“五步教学法”;“6”指高效课堂的六大原则),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,让“学”更加丰富多彩、灵活高效,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,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。
           落实“面向全体、因材施教、分类推进”的教学思想,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,照顾不同层次学生,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。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、生涯规划指导制度,落实推门听课、星级达标课制度,倒逼教师改革创新,提升教学能力,并通过“大练兵、大研讨、大展示、大应用”活动,实现学校教学管理、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,开创课堂教学改革新局面。
           多样化的探索最终要回归到育人质量的提升上。灵宝一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,倡导启发式、探究式教学,打造高效课堂。同时,通过分层教学、导师制、个性化辅导等精准措施,让优等生“吃得饱”、学困生“消化好”、特长生“有专攻”。近年来,学校不仅在高考中屡创佳绩,更在各类学科竞赛、科技创新大赛、艺术展演中捷报频传,实现了“多元育才”与“高质输出”的有机统一。
           2000年以来,灵宝一高培养了30名清北生,占三门峡市的70%。2020年以来,一本上线均突破700人。2025年高考,翟韵彤被北京大学录取,40多人被南开大学、哈工大、华中科大、武汉大学等名校录取,659人上特控线(一本线),应届一本上线率65%,体音美双过线99人,本科上线1105人,本科上线率95%,高考成绩位居全省县域高中第一梯队。
           回望来路,硕果盈枝;展望前程,心潮澎湃。灵宝一高在多样化特色发展的道路上已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,但教育的探索永无止境。面向未来,学校将继续坚守“立德树人”的根本任务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完善多元共生的教育生态,深度融合智慧校园建设,拓宽学生成才的通道,让每一位学子的独特禀赋都能得到最精彩绽放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灵宝一高,必将承载着新的梦想与希望,书写更加璀璨辉煌的篇章,为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“灵宝智慧”与一高样本。
    责任编辑:李 丹

    下一篇:杨传俊到大许寨一中调研 赋能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
    上一篇:交流互鉴情谊深 特色办学智慧新——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教育交流团莅临郸城三高参观指导

    关于我们 |本网动态 |版权声明 |广告服务 |联系我们 |法律顾问